提问:
如何理解“诵读回向与心场开放”
解答:
“诵读回向”,是一种能量的互动。
事有缓急,物有轻重。人们在修身诵读经典中,生活中的一些需求往往会在具一个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需求。轻重缓急的安排,也就会出现在修身实践的过程中,那么能量的需求性就会同样有轻重缓急的现象。即所谓“水往急处流”,也就是能量的目标性。
目标,既有身内,体内还要分主次先后;也有体外,更有家庭、社会、国家、民族、地球、宇宙等等不同层级和大小不同的区分。
如何选择,则与心量相关,则与需求相关。需要实践者灵活掌握,既善加针对性的应用,同时也注意大目标上的整体把握。
“心场开放”,是根本,是基础。有多大的心量,才具有多广和深的回向能力。心场的开放,是指我们的心意要具有上仁之德。
“一曰慈”的这个“慈”,要真正具备仁慈心,才能使回向既具有穿透力,同时具有广博性。仁慈心的具备,常常能够比较自然地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自然地迈过三维时空的制约性而穿越到四维之中,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性,这种状态也就是老子指出的“无以为”状态,极其容易“心想事成”,那么就既能直指事前回向的目标,同时效应也是极强。
所以,对于仁慈之心未真正具备,尚在中仁、下仁或者义、礼、信、智层面时,运用定向性回向,既是为了准确将能量传送到既定目标,同时也是为了将有限的一点能量避免耗散暂时确定特定目标而应用。
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必须掌握好,心场的开放是关键,而回向目标的采用则是“量心力而为之”的举措。
当心力上达于“无以为”的广度和深度时,则仁慈大爱之心博收广纳并且能互溶一体,慈爱的光芒则能够普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