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实,苗实讲师,苗实联系方式,苗实培训师-【讲师网】
53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苗实:苗实:早立志才有好收成
2016-01-20 1153

歌手李健说,三十而立是不正确的,三十很难立,所以年轻的朋友们不要太着急,四十就不错了。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但我觉得成名应该晚一点,尤其是做艺术这一行,一旦成名之后,你的时间会越来越少,属于你的真正的积累也会很少。成功来得晚一些更好,那时候,你的艺术能够成熟一些,能够经得起推敲。可以说,我苗实与李健是同龄人,他的这个体会,我也赞同。确实,三十岁左右是立志的好时间。但是,要真正实现志向,至少要到四十岁。就本人的经历而言,也证明了这一点。当然,我苗实已经四十多了,志向至多能够实现百分之六十。更进一步讲,我苗实勉勉强强属于大器晚成这个类型,还需要继续努力加油。他还说,唱歌永远是一个低门槛,但是要求非常高的艺术。这么多年过去了,唱得好的人太少了。真正的唱歌是比修养,比意境,而不是说像奥运会那样,更高、更快、更强。 简而言之,我苗实认可李健的看法。不过,我苗实是经济学专业,也有易进难出的情况。也就是说,进门可能很容易,但是真正要有所造就,极为困难。当然,想成为经济学家,除了精湛的专业认知以外,修养和意境同样至关重要。如果一个经济研究人员,没有相当的修养和高雅的意境,专业认知也难以走上更高层次。

       关于立志,诸葛亮有名言,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平庸,不免于下流矣。就是说,一个人应当有高尚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戒绝情欲,抛弃阻碍前进的因素,使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内心深深地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丢弃琐碎,广泛地向人请教咨询,去除猜疑和吝啬,这样即使因受到挫折而滞留,也不会损伤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担心达不到目的。倘若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永远沦入凡夫俗子之列,甚至免不了成为庸俗的下流之辈。王阳明甚至也说过,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当代的南怀瑾先生曾有言,年轻人一生没有事业,不是问题;一生有没有事业心,才是问题。虽然有事业心,不一定能够做得成事业;但是如果没有事业心,就如同已经被丢进纸篓的考卷一样,这个年轻人几乎是报废了。

       在做学问方面,张载称,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钱穆先生更是指出,学问之事,首贵有恒心,其次则防骄气,小有所成,志得意满,中道而止,虽有脱秀之质,犯此二病,终不能有远到之望,唯立志高远,始克免此。他还强调,我们读书人,立志总要远大,要成为领导社会,移风易俗的大师。这才是第一流的学者;专守一隅,做得再好,也只是第二流。另外,立志固然重要,但是做人至始至终是第一位,如果做人有问题,立志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楞严经》中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就是说,一个学佛者的目的和动机不纯真,杂有贪嗔痴的成分,在修行的道路上,必然会招致许多乖逆不顺的障道因缘,走向歧途。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十二讲》中讲道,人有“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只有立德,是没有条件的,人人能之。所以中国古人把“立德”奉为第一位…仅有生命而无德,那只是兽道…陆象山说,“使我不识一字,也能堂堂地做一人”…做人该是我们人生第一个目标。能做一人,再能做一番事业,更好,但那是第二个目标。对于“德”,钱穆先生在《中国思想通俗讲话》中进行了解释,德是什么呢?中国古书训诂都说,“德,得也。”得之谓德,得些什么呢?后汉朱穆说,“得其天性谓之德。”…所以中国人常说德性,因为德,正指是得其性。唐韩愈《原道篇》里说:“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只有人的天性,自己具足,不待再求之于外,而且也无可求之于外的。

       我苗实先讲讲自己的经历,希望有所参考。可以说,第一次知道立志是怎么回事,是在1986年,听初一班主任沈老师在班会上讲的。等到自己真正立志,已经是大二,1997年,中间相差11年。又经历了18年,到现在,志向才接近于实现。所以说,知道是一回事,开始行动是另一回事,而真正做出来更是另一回事。掐指头算起来,我本人前前后后,知晓,错过,徘徊,上路,摸索,煎熬,挣扎,挫折,患病,痛苦,失望,渴望,拼命,途中,等等,有29年。这里面,毅力重要,而拼命三郎的精神更重要。还有一个细节需要强调,那就是学习计划的问题。大学毕业闭门读书以前,制定的大多学习计划都没有完成,相当苦恼。为什么完不成?计划的学习量超过了自己的执行能力,根本就无法完成。也就是说,不切合自己的实际,结果也只能是完成计划的一部分。当每次完不成的时候,都有深深的挫败感。即便如此,制定计划的热情仍然不减。说实话,这么做,效果不好,还受尽了折磨。闭门读书以后,不再制定什么计划,顺其自然,随心所欲。也就是说,兴趣来了,就抓紧学习研究;没有兴趣了,就休息玩耍。实话实说,这十五六年下来,自己也适应,效果也很好。所以,学习研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且,兴趣可以有助于更有效地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当然了,定力也不可或缺。记得梦参老和尚讲过,有了智慧了,决定了,有了定力了,你才能够真正皈依。你没有慧,没有定,皈依所受的效果很小,容易动摇。凡是在五欲境财色名食睡,来帮助你的,绝不是正道。但是你自己,没有定力,就动摇了。有定力的,谁说什么不会被他转。因为你皈依三宝,有了慧心,定力已经产生,这叫定心。下来,再讲两个故事,一个是匡衡凿壁偷光,另一个是顾炎武自督读书。

       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要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南京站 nj.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