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军,赵国军讲师,赵国军联系方式,赵国军培训师-【讲师网】
薪酬绩效实战落地专家,著有《薪酬设计与绩效考核全案》
53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赵国军:老板在培养人才方面很“小气” HR怎么办?
2016-01-20 10459
20151月底,一位在深圳某民营企业任职的HR经理学员告诉我这样一件事情:她在向老板报批2015年年度培训计划时,总金额才3万元人民币的外购培训预算(受训对象是中基层主管)竟然引起了老板的重重疑虑——老板要求她给出一个确切的说法,来证明花费了这3万元以后,至少可以为企业带来同等金额的价值回报。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这位老板要么是不懂培训,要么实在是太“小气”了!
紧接着,这位HR经理又跟我讲述了另外一件事情:就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老板先后外派了九位分公司的总经理到某著名大学进修EMBA课程,共计耗资近百万元人民币!不可思议的是,这些分公司总经理们对于进修EMBA的事,不仅丝毫没有感激之心,反倒充满了抱怨和无奈。这是因为,他们既听不明白课堂上老师们到底在讲些什么,也搞不清楚所学的这些东西究竟跟自己的现实工作有什么关联。如此“高大上”的学习机会,却完全变成了让他们如坐针毡的“苦差事”!更为不可思议的是,这九位分总中,竟然没有任何一位有勇气去当面向老板反映这些情况。因为,凭着他们对老板的了解,一旦有人这样做了,就极有可能只是换来老板“恨铁不成钢”的一顿臭骂!
那么,这位老板在培养人才方面,究竟是“大方”、还是“小气”呢?亲爱的HR朋友,如果你就是该企业的这位HR经理,你又该怎样来理解老板的这些个做法呢?
现实中,类似的情形在许多的企业中都会出现。因为工作关系,近些年来,我接触到了众多的企业HR工作者(他们通常要兼管或专管本企业的人才发展工作)。作为各自企业内组织学习与人才发展的专职(或兼职)推动者/促进者,他们在工作中经常面临的一个困惑便是:老板对企业的内部人才培养工作总是不能表现出足够的重视——通常只是“口头上重视、实际上无所谓”,或者根本就是抱以漠不关心的立场或态度。与此同时,我还与不少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咨询与培训服务的同行们打过交道(包括机构经营者、培训/学习顾问以及商业培训师等),这些同行们也同样会抱怨:在他们所服务的企业群体里,有很多的老板对于企业的内部人才培养与发展(或者说员工培训)工作几乎就是一种“麻木”的无知无觉状态。在同行们充满怨气的言谈举止之间,也往往有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气势……
既然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那就值得二姐我来“郑重其事”地谈一谈了。这个问题的焦点是:老板在内部人才培养方面不能“遂”HR们的心愿而动,真地是他们太“小气”、或者目光短浅(以至于看不到人才培养对于企业的重大意义)么?面对老板的“小气”,HR们又应该怎么做呢?
二姐认为,要想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HR们应该从以下两个方向上付诸努力:一是,必须深刻地理解老板们“小气”之举背后真正的关切所在;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地采取更为“高明”的方式方法来培养企业人才。简单地说,就是要解决“怎么理解”和“怎么行动”这两个问题;本文将围绕这两个方向来展开探讨。
.真正理解老板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关切
亲爱的HR们,我建议的第一个努力方向就是:你要和老板一样,站在企业经营者的高度来思考本企业的人才管理问题,要真正地理解老板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关切所在。这是因为,你只有理解了老板的关切,并像老板那样思考问题,你才可能与老板在一个“频道”上。你只有与老板在一个“频道”上,你才能真正理解老板说的话、老板的行为和老板的语言行为背后的心理逻辑;你只有与老板在一个“频道”上,老板也才有可能理解你说的话、你的行为和你的语言行为背后的逻辑。当你和老板之间有了这种“默契”,老板才会信任你、倚重你,你才能有更多的机会按照你的想法为企业做出贡献,你也才可能因此而获得更好的个人职业发展前景。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老板的“真正关切”呢?首先,让我们放大格局,在企业人才管理发展的大变革环境中来思考相关问题。
借助彼得·卡佩利的观点来认知老板的“小气”
彼得·卡佩利在其经典著作《Talent on Demand——managing talent in an age of uncertainty(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人才管理课)》的封面上即写道:“在变化的世界,人才管理问题充满不确定性;要想吸引和留住人才,就要另辟蹊径思考人才管理新模式。”亲爱的HR们,让我们一起循着这一“点睛之笔”继续寻找答案吧!
卡佩利在书中强调:“当前人才管理的环境已经与过去大不相同。”对此,他还进一步用“两种情况”和“一个重要的变化”给予了相关阐述
第一种情况是,“商品市场变幻无穷,难以预测”,而人才需求都是紧紧跟随商业和经营需求的,这就使得预测企业未来人才需求的能力也随之大幅度降低;所以,长期的人才培养项目很容易在准确性上出现预测误差。
第二种情况是,“内部人才的供给变得难以预测”。随着更多的企业尝试采取外部招聘的方式来满足自身人才需求,人才的流动(尤其是在同行业企业之间)更为频繁,这就会导致一种情形:在公司的人才培养项目结束之时,你将很难估算到底有多少接受过该培训的后备人才还会选择继续留在本公司——因为外部其他企业所伸出的“橄榄枝”对于这类人才所构成的诱惑几乎超你想象……
也就是说,对企业而言,人才的需求和供给都变得前所未有地“难以预测”。除此之外,卡佩利还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变化:“与所有人才管理实践相关的财务回报都存在着巨大的压力”。其言下之意是,企业的任何内部培养方式,都必须像企业的其他任何经营实践或某种形式的投资那样,应该“充分展示自己的存在价值”。但现实情况是,要想厘清和展示人才培养的价值,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由此,卡佩利进一步发现,即使是一个富有思想性的管理者,也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培养自己的员工不仅太昂贵,而且充满了不确定性!基于上述对人才管理环境变化的分析,卡佩利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企业的内部人才培养存在着一种极大的“削弱组织实现其总目标的能力”的风险(一是人才供需不匹配导致的成本问题,二是雇员外流带来的投资损失问题)。
结合卡佩利的观点,二姐逐渐地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在企业普遍处在多元化变迁的人才管理变革环境中时,老板们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思想与行为表现,恰恰折射出了他们对于企业人才管理问题种种不确定性的隐忧;在隐忧之下,老板们对于企业的人才培养也仅仅只能采取种种“应急式”的行为:既不愿彻底放弃企业的内部人才培养,又抱以非常审慎的“浅尝辄止”的态度。这看似是矛盾的,但却是普遍的现实存在。
事实上,老板们的隐忧(或顾虑),通常可能具体表现在诸多方面——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动荡与不确定性,由于人才的思想及行为的善变和难以预测性,他们往往不能确切地知道:企业在未来究竟需要多少人才?企业未来需要的人才究竟应具备哪些能力?自己培养某类人才与从外部招聘该类人才究竟哪一种方式更为合算?在某一类人才身上的投入何时才能收回成本?本企业所培养的人才是否会离开公司另谋高就?正在计划或实施中的人才培养计划到底有没有必要……也就是说,当企业难以有效预测自身的人才需求和现实的内部人才供给时,老板们就不得不审慎地思考一个问题:是否选择在企业内部培养人才,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要依靠企业内部的人才培养?
一个不得不说的企业内部人才培养之“殇”也就由此产生了:不培养的话,长期来看,企业所需的人才势必难以为继,因为仅仅依靠外部招聘是不可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或者说解决问题所需耗费的金钱和时间成本过高;培养的话,一是仍然难以解决企业内部可持续的人才适配问题(因为企业未来的人才需求正变得愈加难以预测),二是更有可能只是“为他人作嫁衣”(所培养的人才被竞争对手企业“挖墙脚”)。如此一来,企业实施内部人才培养项目的“存在价值”也就越发显得扑朔迷离、让人莫衷一是了。
一旦企业在“到底是否需要自己培养人才”这个问题上处于游离状态或立场不够坚定时,通常就会出现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企业会大比例地依靠外部招聘的“应急”方式来解决人才短缺问题;毕竟,如果不太计较金钱和时间成本的话,在外部人才市场总还是能够找到相对堪用的人才的。另一种情形是,除了不得不安排一些本企业独有的岗位技能培训(一般由内部培训师担纲即可,费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以外,企业只是扭扭捏捏地“随大流”(阶段性地)零星引入一些时髦的通用类人才培养课程。这样一来,企业就可以确保自己在内部人才培养上的投入并不会很高;即便员工受训后就“跳槽”了,那企业自身的损失也不至于太大。
在第一种情形之下,企业就像一个在汪洋大海里“捞针”的孩子:由招聘经理在看似海量的人才市场里随机“碰大运”地抓取貌似堪用的人才——能凑合用用的,就该谢天谢地了;最终发现不能用的,也只能由企业来承担较高的试错成本了。你会发现,处在这种情形之下的企业,通常总在嚷嚷着要找到一个非常给力的招聘经理;或者,在这样的企业里,招聘经理将阶段性地享有极高的地位。为什么要强调是“阶段性”的呢?因为企业对于招聘经理的要求,不过是要尽最大可能地快速响应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各种零散的用人需求;当某位招聘经理手头上可用的有效人才库资源消耗殆尽的时候,也便是这位招聘经理不再可能对这家企业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在第二种情形之下,就要苦了企业里专管或兼管人才培养与发展项目的HR们了!如卡佩利所述,在当前的人才管理大环境之下,要想确保企业的长期性人才培养项目始终符合自身的战略需要,将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也就是说,企业很难将人才培养项目与自身的长远战略与业务需要进行高匹配度对接。当企业的人才培养项目不是发端于企业的战略或业务需要、而只是赶时髦式地“小打小闹”时,如果你是一位有着专业追求和职业抱负的HR,你将会发现,自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难以有“用武之地”的——除非,你所具备的专业底蕴和不屈不挠的韧性,能够强大到足以帮助老板来厘清当前阶段培养内部人才与否(或多大程度上进行培养)的利弊……在这一情形之下,还将“连锁反应”式地出现一种状况:这样的企业群体将滋养着一大批传统培训行业里以“拉郎配”式的中介业务为主的机构经营者和他们所聘用的培训顾问们——他们大多是借由为上述企业群体匹配临时性的流行课程与服务来得以生存的……
面临着上述如此让人摇摆不定的“困局”,老板们在培养人才方面所表现出的“小气”之举,就几乎是顺理成章的很自然的事情了——特别是,在这种“小气”对企业的正常经营短期内似乎并不构成直接威胁的情况下。
以本文开头所讲述的事情为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老板的抉择了。对这位老板而言,投资到分公司总经理身上的培养成本无疑是值得的,这批人跟着自己一路“摸爬滚打”到现在,对于企业有着几乎无可挑剔的忠诚度,所以,罔顾多高的费用投入都是可以承受的;但是,对于公司的中基层主管们来说,在行业内人才流动率居高不下的大背景下,在他们身上投入的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培养成本,都有可能是“打水漂”的。这位老板就是在这样一种(并不确定的)基本认知之下,有选择地谋划着企业的内部人才培养举措……
在理解老板的关切时应把握两个要点
亲爱的HR们,行文至此,你应该大致能够理解:老板的“小气”,实质上是源自深层次的多元化的人才管理环境变迁,是源自他们对于更长周期内对人才培养的投资与回报的全面权衡,是源自他们希望规避或降低人才培养风险的良愿。接下来,具体到大家的实际工作,二姐还想进一步给出提示:把握好以下两个要点,将有助于你更有效地理解老板的真正关切所在。
一是,不妨把自己设想为企业的老板,把所有计划中的人才培养投资都视为“自己家里的钱”。如此一来,在进行每一笔投入之前,你一定会更深入地思考“此项投资”究竟是不是值得、到底有没有必要、是否可以延期再考虑……等诸多问题。一旦经过如此这般更周全的考虑,你的很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想法应该是更加趋于理性了,其隐含的未来风险也就更小了。
二是,你还应该特别检视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据我所知,有许多HR所提出的人才培养计划,通常只是站在HR部门的所谓“专业”角度、想当然地提出来的;至于该项计划是不是必须的,是不是值得的,是不是重要而又紧急的,他们几乎从来就没有认真地思考过(或者说目前还没有能力去思考)。更有甚者,他们所提出的计划的合理性,仅仅体现在“我应该在公司尽可能多做一些事情,否则就体现不出我的存在价值”这一“自私”的层面。亲爱的HR们,我们必须要明白的一件事情就是:人才培养本身,例如要培养多少什么样的员工、要形成怎样的人才梯队、要将新员工的比例控制在百分之多少以内、要拥有多大比例的高学历员工……等等,这些都不是HR工作的终极目标;相反,协助企业实现盈利及可持续发展才是HR职能更普遍、更重要的任务。
.采取更为“高明”的方式方法来培养人才
亲爱的HR们,在你真正地理解了老板对于人才培养的关切——也因此不再对老板的“小气”耿耿于怀——之后,具体又该怎样做呢?我的进一步建议是:你还需要穷尽思考、采取一切更为“高明”的办法来降低内部人才培养的成本与风险;通俗地讲,你要想办法少花钱、甚至不花钱来为企业培养人才。这个要求看起来很高,但并不是不能做到的——
重新认知员工学习与成长方式
近些年来,借助我和张诗信老师联手主讲的《培训管理地图(TMM)》品牌公开课,我们不断地向广泛的企业HR工作者呼吁:员工学习与成长的基本方式,不应仅仅包括“正式的组织学习”,还应该包括“非正式的组织学习”和“员工自主学习”这两种方式。
在这三种基本的学习方式中,“正式的组织学习”就是HR部门所熟悉的员工培训。尽管众多的企业对这种基本方式寄予厚望,但长久以来,很多时候,它反倒成为了企业花钱最多、但效果并不显著的员工学习方式。为此,我们极力主张:企业要尽可能多地采取“非正式的组织学习”和“员工自主学习”这两种方式;采取这两种方式,企业几乎不需要花费太大的投入,却能收到极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非正式的组织学习”的具体方式包括:在岗学习或轮岗锻炼,召开各种具有学习性质的会议,促使员工行为满足组织/领导提出的工作要求,出台新的管理制度/标准,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辅导下属学习与成长,鼓励部门/团队/员工勇于挑战现实能力不能达到的工作目标、或解决现实能力不能解决的工作问题,引进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管理体系,有效利用微信、微博、社交网络等多种移动互联手段学习,采取师带徒、导师制、内部标杆学习等……
“员工自主学习”的具体方式又包括:引导员工有目的地阅读报刊杂志和书籍文章、参加特定主题的讲座和培训、有选择地收看电视或网络视频、以搜索知识和信息为目的的网络学习、考取学历或职业**书、向他人请教问题、与他人讨论工作问题、观摩他人如何工作、独立观察与思考问题……
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二姐我并不主张大家抛弃“正式的组织学习”,而仅仅采取“非正式的组织学习”和“员工自主学习”。这是因为,对于现实中管理尚处于较落后阶段的许多企业而言,适当地采取“正式的组织学习”的方式,来快速和完整地导入外部组织或个人创造的知识、方法和经验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这类“正式的组织学习”一定不能占比过高,更不能只选择这种学习方式而排斥另外两种组织花钱极少、效果却非常好的学习方式。
重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杠杆效应”
那么,亲爱的HR们,具体来说,我们究竟又该如何来推动“非正式的组织学习”和“员工自主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呢?对此,我的建议是,要理性地选择、并“有组织”地推动一些具有杠杆效应的人才培养项目,“四两拔千斤”式地带动全员“自组织”学习。
首先,要认识到一个事实:即便采取“非正式的组织学习”和“员工自主学习”,要想“有组织”地推动这两种学习方式,也还是要花费一定成本的。比如,你要想通过管理者辅导下属的方式来促进他们的下属员工快速成长,那么你很可能需要给管理者安排“如何辅导下属成长”方面的必要的培训。又比如,你希望员工通过自主学习来获得个人成长,你很可能需要告诉员工“为什么要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什么、如何自主学习”等等。再比如,你希望管理者通过“挑战高工作目标”的方式来快速提高自身能力,那么你很可能需要对管理者进行必要的“挑战高目标”相关的正式培训……总之,这意味着需要投入一定的学习经费。
但是,这样一种学习经费的投入是十分值得的,因为这类“正式的组织学习”往往具有杠杆效应;如果策划和组织有效,将可以持续地产出丰硕的学习成果。比如,如果你给管理者安排的“如何辅导下属成长”方面的必要培训,的确能够帮助管理者建立辅导下属员工的意愿和能力,那么管理者就会基于工作需要来“自组织”大量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并更有可能竭尽所能地让自己的下属员工切实掌握;这就是所谓的“杠杆效应”。又比如,在你安排员工学习了“为什么要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什么、如何自主学习”方面的课程以后,就很有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形:员工因为了解了“自主学习”的好处和规律而强化了自身的学习“内驱力”,在随后的时间里,他们就极有可能会自主学习大量的与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也是所谓的“杠杆效应”。再比如,当你对管理者进行了必要的“挑战高目标”相关的正式培训以后,管理者就极有可能因为参加了这个培训,而愿意在工作中开展创造性学习,并知道如何在工作中创造性学习,那么在随后的时间里,他们便会穷尽一切手段来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也就更有可能创造更佳业绩;这同样是所谓的“杠杆效应”。
总而言之,在传统的培训行业尚未达到足够理性和有序的大环境之下,亲爱的HR们,你一定要想尽办法持续地夯实自身的专业鉴别能力,以便在一片汪洋的海量学习资源中,精选出适合你的企业和员工特点的杠杆性内外部资源。唯有如此,你才可能以切实可见的员工学习效果和人才培养成果,来真正解除老板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重疑虑和困惑,从而真正帮助到企业终极目标的达成。
补充两种可以有效降低成本的人才培养思路
亲爱的HR们,当你按照前述建议的套路,对企业的人才培养方式进行了系统规划与设计以后,我将进一步为你提供以下两种人才培养的思路;你可以将它们作为辅助手段,补充到之前完整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去。
第一,你可以尝试“让员工承担部分培养成本”(员工付费学习)的做法来降低内部人才培养的成本与风险。201114日,任正非在华为大学干部高级管理研修班上讲话时表示:“华为大学的办学方针要从‘培养制’转变为‘选拔制’,干部员工有偿学习,自我提高……在公司内部,除了收学费,停产学习还要停薪;教材也要卖高价,你想读书你就来,不想读书你就不要来……以后收费标准可能会越来越高,交学费、停薪就是要让你有些痛,痛你才会努力。”毫无疑问,华为大学的这一做法是值得更多的企业来仿效的。当然,二姐认为,这样做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你的员工对于持续学习的必要性已经有了深刻的认知,他们能够厘清学习对于实现岗位工作绩效与促进个人长远职业发展的实质性意义。二是,你所在企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已经展现出了卓越的价值;也就是说,对员工而言,你所推动开展的人才培养活动已经成为了可以促使他们自身增值的稀缺资源和有效途径。
第二,你还可以适当考虑“先提升再培训”的人才培养思路。这是卡佩利在前述著作中提到的一种新型的人才发展模式;具体是指,当员工被提升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之后,企业再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例如个别辅导、根据需要安排培训课程以及进行工作示范等等)。卡佩利认为,“这个模式比较合理,因为它排除了不匹配成本带来的风险:雇主只给他们有把握能接替相关工作的后备人员投资,因此可以降低人才管理的不确定性,减少潜在的投资浪费或投资损失的成本。”
最后,我还想特别提醒大家的是,在思考和探索以上任何“新的”学习方式时,你最好能够优先选择重点人群作为你的首选培养对象。这是因为,重点人群往往是老板最为关注的,也往往是对企业的各项工作具有最佳带动效应的。
亲爱的HR们,跟随着二姐行文至此,你是否对于老板们在内部人才培养问题上的“小气”有了更深刻一些的认识了呢?如果你能够在放大格局、厘清人才培养的有效思路的基础上,从自己做起,以“创造性工作与学习”的方式去探究对接你所在企业人才发展现状的具体方法,让HR职能切实解决老板的关切,那么二姐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你,将不再会仅仅拘泥于抱怨老板的“小气”,而是能够开创出企业人才管理的崭新局面了!更为关键的是,这将有助于你在奋力攀登个人职业高峰的过程中,获得由此所带来的巨大成就感和愉悦感……
作者:咱家二姐
企业管理经验

服务通道 拨打咨询电话

顶部 电脑版

水木hr361人力资源管理网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南京站 nj.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