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经济观察报》被引用无数的一篇文章。
管理上,会经常谈到著名的“木桶定律”(见图1),意思是说:一个木桶由许多块木板组成,如果组成木桶的这些木板长短不一,那么这个木桶的最大容量不取决于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木桶定律”被引用到企业管理上,以“木桶”的最大容量象征企业的最大实力或竞争力,以长短不一的木板代表企业在价值链各环节的不同能力,旨在告诫企业家,企业业绩的大小取决于企业能力的最短板,企业管理的重点就是发现和弥补这些最短板。
“木桶定律”用木桶装水形象地揭示企业管理的原则,阐述的道理清楚而明白,众多的企业管理者也就不假思索,信以为然了。然而,据此行事却带来惨痛的教训,被误导的思维所造成的灾难已不胜数。因为,将“木桶定律”引用到企业管理上,本身就是一个错误,而且错的位置还很关键。所以,就必须得将事情再讲明白。顺带,也谈谈正确的战略思维。
为什么错?原因在于,“木桶定律”有一个隐含的前提:水足够多,装多装少取决于木桶的容量。这个前提,对于企业来讲,是不存在的。
在竞争的环境里,企业要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才能装到水?第二个才是:如何才能装满水?如果我们以能装多少水,代表企业可以获取的市场规模,那么“木桶定律“的假定是,市场没有竞争,获得多少客户取决于企业能力的最短板。然而,企业的现实是,市场上有很多的“木桶”去争取有限的“水”,客户。
我们谈企业经营,其实也有隐含的假设,主要有三个:第一个,客户是有不同要求的,而且客户可以实施选择权,在可选择、可对比的情况下,客户不会退而求其次;第二个,行业是存在竞争的,行业内的企业都在争取有限的客户“钱包”份额;第三个,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企业不可能什么都做的好,满足所有客户的要求。对绝大部分企业来讲,这三个假设都是成立的,
不了解木桶装水与企业经营假设的不同,我们就可以看到对“木桶定律”的进一步推理“在企业的销售能力、市场开发能力、服务能力、生产管理能力中,如果某一方面的能力稍低,就很难在市场上长久获利,……任何一个环节太薄弱,都有可能导致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最终导致失败的恶果”。甚至还可以看到,根据“木桶定律”,推理出的如下三个结论:
—只有构成木桶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木桶才能盛满水;
—所有木板比最低木板高出的部分都是没有意义的,高的越多,浪费越大;
—要想增加木桶的容量,应该设法加高最低木板的高度,这是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途径。
将短板补齐了,让木桶装尽量多的水。实际上是在短缺经济的环境下,企业谋求做大思维的延续,而非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如何做强的竞争优势思维。
存在竞争,企业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竞争特色。可以想象,如果我们将木板做的一般高是一种什么情景,也就是说,企业的竞争力是平均的,这时企业将没有自己的竞争特色。没有竞争特色,企业这只大木桶将没有水可装,因为你没有可以吸引客户的东西。
存在竞争就存在战略,经营战略需要根据客户的不同要求,进行艰难的选择。企业存在的价值是服务客户,而客户的要求是各种各样的,一个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不能盲目。比如,售后服务一般来讲,有三个关键的满意度因素:质量、时间、价格,分析一下音响客户对售后服务的要求,就可以看到,不同的客户在这三个因素上的要求,就截然不同。
有些客户希望购买优质和快速的服务,而不太在乎价格。比如,电台、电视台的专业音响工作室,在音响系统出故障的时候,他们希望快速的,能及时解决问题的维修服务,而不在乎价格。对他们来讲,音响系统出故障的时间越长,带来的损失就越大。
有些客户希望获得优质的服务和低廉的价格,但对速度并不关心。比如,专业的音响发烧友,他们希望获得优质的售后服务,使用原厂配件,维修后音响的品质不受影响,同时,他们希望收取的服务费也不要太高,不过,二个星期、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等待,他们都可以接受。
实惠在很多情况下,是众多客户考虑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比如一般的音响发烧友,在一定的经费预算下,他们愿意购买能够满足自己基本要求的产品,而放弃质量和服务速度方面的额外要求。他们在机器出故障时,可以接受由自己送到售后服务站去做维修。
针对这三种类型的客户,企业必须进行选择。企业必须明确一点:我们的客户是谁?他们为什么要选择我们的产品和服务?他们看重的是质量、速度还是价格?企业只有进行选择,才知道如何做,以更好地满足客户。
对客户的选择是企业的一种战略定位,这种定位决定了对企业竞争力的构建要求。企业需要根据目标客户的要求,建立自己的“能力木桶”。客户要求高的地方,能力木板也就相应的要高,客户不注重的地方,能力木板就可以相应的低。
比如上述的第一类客户,客户对服务有很高的要求,那么企业就必须了解这些客户的要求是什么。对这类客户,企业可以承诺确保24小时内修复,在内部运营上,做好流程安排,致力于达到这个目标,并对客户的维修满意度进行监测。
规划企业的“能力木板”,是制定战略所需要的更进一步技能。这种技能,体现为一种更高层次的竞争力,它将统一协调和指导企业对低层次竞争力的建设要求,如:采购、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能力建设。这些低层次的竞争力如同木桶的木版,它们有长有短,反映了企业竞争力的特色,本质上是体现了企业与众不同的战略,是企业战略选择的结果。
企业不应该满足所有客户的要求,而是必须进行选择,确定自己的目标客户。企业也不应该满足目标客户的所有需求,而是应该满足目标客户的目标需求。这两条,是制定企业经营战略的基本原则。企业可以不做选择,但结果是不同的客户,都被做出不同选择的企业所吸引,因为他们能够更好地满足自己。不做选择,从表面上看,是将所有的市场纳入目标范围,然而实质上,是没有市场。
有战略的企业,它的“能力木板”一定是参差不齐的,比最低木板高出的部分,不是浪费而是必须。企业在做战略定位选择时,应该扬长避短;在战略选择后,则应该不断弥补制约性“瓶颈”,加强和发挥优势长板的杠杆作用。有些企业,往往在市场上是有所选择,但没能进一步深入到企业内部,将目标客户的要求,转化为企业的能力建设要求。
如前文所述,将“木桶定律”引用到企业管理上,并没有关注客户的要求,是一种自我为尊的管理思维。另外,“木桶定律”也是一种孤立导向的思维。因为“能力木板”的长短评价,是企业各方面能力自我分析比较的结果,而不是以竞争为参照,从相对的角度分析企业能力的长短。这样的分析结论,在市场竞争中,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分析企业能力是短板还是长板,不能与自己比较,而是要与竞争对手比较,与市场对竞争力的普遍要求比较。企业不妨划出能力水平的市场及格线和优秀线(两条线在这里也是“双线法则”的又一种应用领域),通过这两条线,才能真正看出,到底那些能力是长板,那些能力是短板,并分析出能力“瓶颈”何在。以目标客户为导向,以竞争为参照,分析和解决能力“瓶颈”,才是企业管理的关键问题。
见图2,厦门大学数学系的竞争分析。
比如,某位高考生数学特别好,各课成绩都不错,但语文较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他决定考大学的数学系。他确定的最低目标是考取厦门大学的数学系,根据以往的录取情况和他自己的实力,他做了一个备战分析:六门课程满分是600分,总分的最低录取要求是480分,自己应该可以达到500分;数学需要达到优秀线的90分,才能被数学系录取,这一项自己还需要努力,才可以达到;语文只需要达到及格线的60分,但估计可以拿到70分。在这个目标下,虽然语文是短板,但不构成“瓶颈”,数学虽然是长板,不过却是“瓶颈”,还得加强。在这个案例中,厦门大学是他的客户,竞争的要求是数学90分、语文60分、总分480分,这位考生必须满足。
企业不断发挥长处、弥补“瓶颈”的结果,是企业竞争层次的不断升级。当企业在低层次上,已经在各方面无可匹敌时,企业发展的要求,需要企业在更高层次上、更广阔的范围内参与竞争。面对更强劲的竞争对手,企业的“能力木板”仍需要不断的提高,但这种提高是基于平均水平的提高,如果企业的战略定位没有改变,那么企业“能力木板”的组合形态也应该是维持原状的。
见图3,清华大学数学系的竞争分析。
再来分析前文所述高考生的备战情况。他确定的最高目标是考取清华大学的数学系。根据以往的录取情况,他知道六门课程的总分要达到520分,数学起码要达到优秀线的95分,语文不能低于及格线的70分。根据战况看,语文已成为“瓶颈”,首先得解决,数学虽然是强项,不过依然是“瓶颈”,也还得加强,另外总分必须达标。
对这位考生来讲,考厦门大学还是清华大学是不同层次的竞争。竞争升级了,总分的要求也就相应的提高,他需要提高整体的实力水平。不过不变的是,强项数学仍是“瓶颈”,还得加强,弱项语文构成了新的“瓶颈”,需要弥补。将语文补到数学的水平,对他来讲,并不是现实的选择,也不是合理的选择。因为他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另外,他的目标也不是考中文系。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木桶定律”被引用到企业管理,是一种关乎全局的整体性战略思维。这种战略思维的根本性,导致在这个源头上的“一念之差”,就会形成后续工作的天差地别。然而不幸的是,“木桶定律”的战略悖论非常严重,并广泛地误导了众多企业的管理思想。它以一种孤立的、绝对的思维方式,教导企业如何看待自身的能力问题,而不是引导企业,以竞争为参照,以客户为导向,建设自己的“能力木板”,解决自身在发展中存在的能力“瓶颈”。“木桶定律”的战略悖论,由此而知。
(转自闻毅老师《新平衡计分卡-战略落地的密码》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