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上午,在充满异国情调、风光旖旎、美轮美奂的深圳东部华侨城茵特拉根小镇,我听了一堂国学老师讲授的国学课,收获不小。好学识,齐分享。这里列出部分内容,让各位看官也感受一番国学里的智慧。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传˙系辞》)
自有人类以来便存在三大矛盾冲突:人与自己、与社会、与自然。
面对矛盾产生忧患,渴望解决忧患。
智慧内核:排除忧患,构建和谐
“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之天道(感悟天道)
为什么《周易》观照天象,可以预测人事的吉凶?
因为认为天人合一。天人相似,便可类比联想:通过天象,了解天意。
《周易》哲学更多体现在《易传》中,与《周易》预测吉凶的本义有联系,但已有不同,是儒家学者借用《周易》阐发儒学思想。以天道为理论依据阐发人道。
内在的理论结构
彰往察来(主观目的):
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也是终极目的)——
太极两仪(本体论、认识论)——
阴阳刚柔(构成分析,一分为二辩证法)——
万物交感(作用方式)——
发展变化,物极必反(客观规律)——
以天为师(理论依据,道德准则)——
和谐大同(社会效果)
《周易》的内在的结构同样是源于这样的一个目的,就主观上通过《周易》彰往穿察来,同样是以天人合一为起点。天人合一既是《周易》人生哲学的哲学基础,又是最后要终极的理想。
那么怎么实现呢?它提出了太极两仪,“《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易˙系辞上》),这太极两仪,既是世界的本原,又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既是本体论,又是认识论。
阴阳刚柔就是事物的构成要素,它既是一分为二,又是合二为一的辩证法。
那么怎样推动事物的发展呢?《周易》提出了万物交感的观念,这是阴阳的作用方式,也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
那么它的发展有什么规律呢?任何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都存在物极必反这样一个规律。
这以上说的都是天道,都是《周易》时代对天体运行规律的一种认识,那么它和人道有什么关系呢?《周易》就是通过认识解说天道来作为人道的理论依据,指导人的行动。
以天为师,这就是以天道为人道的理论依据,以天道为人的道德准则。
最终同样是以天人合一、和谐社会、和谐大同为理想的社会。
这是《周易》哲学内在的总体结构。
天道,是《周易》的哲学观。
天人合一的天命观:
中国古代传统哲学都与“天人合一”天命观有关联,或者说是他们共同的理论依据。不同的就是他们对天道的感悟认识的角度不同,感发出的内容不同,关联程度不同。
《周易》所表现出的是殷商之际宗教神学体系下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萌芽,为什么能够通过观照天象来预测人事的吉凶呢?主要理论依据就是天人合一。那么“天人合一”观念产生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天人合一”理论依据:
“天人合一”观念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解释其理论依据的说法也很多,其中影响最大有这么几点:
第一,认为是天人一体,人是天的一个组成部分,说天里边就已经包含人了,所以人就必须得遵循天的运行规律,人得遵循天道。
再一种说法认为人是天道所生,是依循天道繁衍出来的,所以人应该效仿天道去行事。
还有一种说法,说“天人一物”,天人本来就没区别,天是大人,人是小天,它们是一致的,天道人道是一回事,人道就更应该遵循天道了。
那么古人是怎么把天道和人道联系起来呢?这就要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了,就是我们前面讲的类比联想思维。在类比联想思维指导下,天道、人道之间只要存在着相似、相关的联系,就可以进行类比联想,并且古人将类比联想当作类比推理。于是,天道、人道之间只要存在着相似、相关的关系,古人就认为它们之间有逻辑关系了。于是,看天的运行是刚健的,那人也应该像天一样刚健,一样自强不息。天道、人道就是这样连起来了。
国学大师钱宾四先生评价“天人合一”说:“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中国文化》1991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