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靖笙,张靖笙讲师,张靖笙联系方式,张靖笙培训师-【讲师网】
张靖笙 2019年度中国50强讲师
数字化转型、大数据、工业4.0、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区块链
53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张靖笙:创客到底是什么?
2017-03-05 3135

前言

虽然现在创客很热,可是对创客存在误解的人还很多,例如有人认为创客是如马云、马化腾、李彦宏这样的创业者,有人认为创客是弄各种古怪发明的技术大拿,而这些误解是把创客推向一个让许多人感觉很虚高遥远的神坛。

当然这也是靖笙曾经的误解,但靖笙今天告诉你,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创客,而且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创客,靖笙给出这个结论是很严肃的,经过近一年半的身心体验和半年的反复深思推敲,希望用这篇还稍显肤浅的文章抛转引玉,把大家和自己引向更加深入的思考。

关于创客的迷思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当前比较权威的定义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笔者认为,这个定义虽然是准确的,但还不够深刻,因为我认为这样的定义只是让人看到创客的行为表象,而未能究竟了解创客行为背后的意义内涵,而基于表象的陈述,也很容易把世人对创客的理解的引导到“创客到底是干什么的”或者“怎么干才算是创客“这些基于行为表象解释而得的、各说各有理的情景性答案,这样的答案离开了具体的条件和环境也难以成立。

西方学术界公认的创客内涵是指“能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与方法把创意转化成‘实体作品’的创造者”。这表明,创客的创造能力必须通过实体作品体现出来 。例如,西方学者界定的创客内涵本身,就是特别强调要能“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与方法把创意转化成‘实体作品’”。又如,率先提出“创客行动”口号的前《连线》杂志主编克理斯·安德森也认为, “创客行动有三大特征 — —使用多种数字桌面工具;遵循共享设计和在线协作的文化规范;使用共同的设计标准以促进分享和产品的快速迭代。”很明显,这里所说的三大特征,尤其是第一个特征和第三个特征都与“物质产品”的制作密切相关,而基本不涉及“精神产品”范畴;其中的第二个特征虽也适用于“精神产品”的开发,但并非不可或缺的因素或特征。依据目前西方创客领域学者的观点,实体作品好像只能通过“物质产品”体现出来。换句话说,要“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与方法”实现“物质产品”的制作是成为创客的必然要求(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因素)。

这样片面的观点让人产生对创客概念产生不必要的疏离和困惑,为成为创客制造了不必要的技术门槛,阻碍了创客文化的广泛推广。在教育学术界也引发了一些批评,例 如美 国 欧 林 工 程 学 院的 德 比·查 赤 拉教 授 于 2015 年 1 月 23 日 在 The Atlantic 网站上发表了一篇名为《Why I Am Not a Maker(为什么我不是一名创客)》的文章,引起人们广泛关注。查赤拉认为,创客过分强调制造产品的价值,忽略了对非创客人群存在价值的尊重,是一种畸形的技术文化,为此,他对创客运动深表担忧。不过,像查赤拉这种观点在西方只是极个别现象,绝非主流。

按理说,构成人类智慧成果的实体作品应该可以既通过“物质产品”来体现,也可以通过“精神产品”来体现;"物质产品"的创造可能需要“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与方法”,而如果是“精神产品”的创造,只要有大脑加上双手就够了。当然,对于“精神产品”的创造,若有技术手段的帮助,效率会更高一些;但在这种场合,技术手段的应用只是一种锦上添花,而非不可或缺的因素。

如果我们仍迷信人必须制作出“物质产品”才具创客的资格,那么历史上众多推动文明取得巨大进步,给后人留下巨大精神财富的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甚至科学家(包括爱因斯坦)都排除出“创客”行列了,而当前人类社会中也同样为数众多的人文工作者和服务从业者也无缘“创客”,这样显然是不对的。

我们分析当下对于创客的迷思,笔者认为根本的原因是把创客看成了一种外在的身份,而对这种外在的身份的认定中,又特别地强调了物质(实物)的重要性,因此造成了对创客理解的片面性。如果创客仅仅是一种身份,一方面,由于无法有效区分创客身份和其他身份的根本差异在哪里,也就无所谓创客不创客了;另外一方面,人的身份是多样的,也是变来变去的,那么他此刻是创客,彼刻就不一定还是创客了,那他到底是不是创客本质上是一件难以确定的判断,这两方面都违背了关于创客定义的初衷。因此,要理解创客的根本是什么,我们必须还是从推动人外在行为背后的内在品格中加以理解。

创客的根本是人格

根据康德的看法,人既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又是一种”理性存在物“。前者是一种有形的感觉世界(物质世界),后者则是一种无形的超感觉世界(精神世界)。人同时活在这两个世界之中,虽然这两个世界都与我的存在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它们对于人的意义截然不同。

康德认为,就有形的物质世界而言,我们作为自然中的一个成员,与其他一切自然存在物一样,只不过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因果锁链中的一环,从这个意义上,人的地位与一块石头或者一棵树没有什么两样。然而就那无形的精神世界而言,因为这样一个超感觉世界向我们表明,人不仅是自然存在之物,而且是理性存在之物,这无限提高了人类作为人格、理智的地位和价值。    

人格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心灵、品格、整体的精神世界,这个概念目前还无法在科学上给出清晰的物质属性解读,但内涵非常丰富,人格包括了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重大观念,包括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处事态度、性格、气质、能力、习惯等等。简单来说,指的是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和相对稳定性的思想和心理的综合。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已经充分表明了,人的心灵在面对外界事物的时候,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收器,而是有着复杂而多层次的知觉和思维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任何外界的事物没经过内心的处理前,都只是毫无意义的源材料,人的内心会通过选择、分类、推断、排除、投射、关联这些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解释加给这些材料,从而建构了对这些事物的意义,这就是人格作为你的整体意识结构而构成了作为人的精神本体,就是源于人与生俱来就具备了辨识是非善恶的能力,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人与生俱来所具足的良知能力。

人格中,人遵从与生俱来的良知和道德法则行动的时候,人类就摆脱了仅仅作为一个“物件”的他律地位,而具有了超越于一切自然存在物之上、不受自然限制的自由和尊严,人因此能在建构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文明进程中塑造拥有自由意志的心灵,从而成为完全由自身决定自己存在的真正的自由,同时也给宇宙中天地万物赋予意义而成为万物之灵。

从浅的地方来说,世界因你观察的角度不同而不同,当某种世界观进入了你的意识,它就在很大程度上主宰了你,在这一生中,你是活得快乐还是郁闷、幸福还是悲催,归根到底取决于你内心的决定;从深的地方说,世界因人格的不同而不同,在这个人类的世界上,之所以有伟人与凡夫、先知与大众的差别,并不在于体力的强弱,也不在于智商的高低,更不在于出身的好坏,归根到底,是其内心人格的生命能量的大小,人类历史上在各领域取得过非凡成就的人,它们之所以能影响世界、改变历史,就源于其强大的内心。

诚如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信中所教导的,只有“与自己和谐一致”,才能成为”自己最忠实的伴侣“,用王阳明的话,就是”人只贵于自修“,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

而从人的社会性存在的角度,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的本质上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格也必然需要和一定时期的社会关系相互作用,人格是所有社会关系的起点,而社会关系也翻过来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在当下对物质所有观念强烈的社会关系中,人格也被同样被“所有化”了,很多人把外在的“人所有”转化成了内在的“人所是“,比如面对这样的提问:“你是什么人”,很多人的回答往往是企业家、工程师、工人、农民、有钱人、穷人、美女、帅哥等等,我们说,这些职业、身份、相貌等其实都是人的外相,而不能代表人的内在品质。理论上,人外在拥有的东西都是可以被他人、被外在环境赋予或者剥夺,这些外在的东西都是在变来变去之中,而人格代表了一个人内心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一个人相对恒定的总体品质,也是一个人在社会关系中区别于他人的最根本特征,人格是一个人在社会关系中与生俱来、不可替代的权利和义务主体的资格,这种资格是法律上不得被转让和剥夺的,也是神圣和高贵的,是一个人在人类社会上存在固有的合理依据。如果把人格也“所有化”了,让外在控制了自己的内心,人的内心也因此成为了外在的奴隶,而失去了内在的自由----高贵自在的心灵。

如果我们从人的内在品格的角度来理解创客的定义,关于创客定义的迷思和困惑则可以迎刃而解,我们对创客定义的理解就能更加完整和合理。


  • 首先,兴趣与爱好是个人内在的选择,没有自己内心的意愿,别人怎么也强迫不了,如果有人认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而这种外部激励所形成的行为,当激励不复存在的时候,行为自然也就终止,创客如果是在没有兴趣的情况下完成其创意作品的,其行为不是发自内心,则这样的行为也必然是牵强和虚伪的。
  • 其次最为关键的是, 创客的过程不仅仅被看成是一个造物的过程,而忽视了这种行为过程对于人的内心的意义建构过程,没有意义,何为创意?布鲁纳是20世纪50年代认知革命的倡导者,他提出将“人的高级心理过程”重新纳入人类科学的研究轨道并将“意义”、“意义的建构”确立为心理学的中心概念,而“意义”、“意义的建构”是人区别于其他自然生命的根本特质,这也是康德把人看作“理性存在物”的科学依据。而内心建构的意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协商、分享和传递,从而形成人类所特有的存在历史文化传统的社会关系,就符合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上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
  • 最后,我们把创客看成一种人的品格,是从“人所是”而非“人所有”的角度来理解创客行为,也就是从内在人格的角度来理解创客行为的存在本质,而非把创客看成一种功利的噱头和身份标签,这为我国通过创客教育对接人格教育,来开启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体制改革并推进社会公平的工作无疑会带来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因为“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和权力,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创客,而且我们每个人也都应该做创客。

创客应该是一种怎样的人格?

创客应该是怎样一种人格呢?   我们来看看一个“煮饭仙人”的故事。

他是一位古稀之年的日本老人,他的名字叫做村嶋孟。在日本,他被大家称作“煮饭仙人”,因为,他执着地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去煮好一碗米饭。而他煮的米饭有股神奇的魔力...吃过他煮的米饭的人都会说...作为一家饭馆,他的门店简单,看上去毫不起眼...可每到饭点,这里的人就会络绎不绝。在他位于大阪的这家普通的食堂里,最热销的料理,不是色泽鲜艳的配菜,不是香喷喷的烤鱼,不是口感酥脆的炸虾…而是这个貌不起眼,却不仅能满足客人的胃,还能温暖他们心的一碗白饭...

“我是20世纪30年代出生的,出生时就经历战争,那时物资匮乏,能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白米饭,就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了。”村嶋孟这样解释自己的初衷。“经历过饥饿时期,所以就想家人能够一块吃好,我就是带着这个信念一直做到现在。”村嶋孟说。

正因为对于米饭的特殊感情,自1963年开店以来,村嶋孟就坚持沿用古法,不用电饭锅,而是用灶台蒸煮米饭,一口锅竟然一直用了51年。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中,老人也逐渐形成了一套精细复杂而又流畅连贯、堪与“茶道”相媲美的做饭工艺,其烹制的米饭,也因滋味格外自然香甜而备受推崇。

他定了个标准,煮得不好吃的叫白饭,还可以的叫米饭,最好吃的叫银饭。“蒸饭的秘诀,第一是水、第二是水、第三还是水。”村嶋孟说。除了上乘的稻米之外,老人最为推崇的就是水,将其视为好米饭的“灵魂”。村嶋孟会将煮饭用的自来水放入装有优质白炭的大瓦罐中静置一晚上,把水中的漂白粉和其他杂味统统去掉。之后,老人单手拿着铝锅,轻松将水倒进入锅中。加水后立刻盖上盖子,把火点着,整套动作一气呵成。做饭之余,村嶋孟还坚信健康的力量。他称,只有“最健壮的体魄才能烹饪出最正宗的米饭”。为此,村嶋孟坚持每天早上4点就起床锻炼身体,然后才开始每天15个小时的工作。他表示:“集中精神才是做好米饭的前提”。

当如今大量的中国人纷纷去日本抢购电饭煲时,这位85岁的日本老人却带着他用了51年的老锅来中国“赎罪”。2016年1月,他应邀前往北京展示煮饭绝活,并受到了广泛好评。之后,老人将利用3年时间,走访中国各个稻米产地寻找优质大米,并传授煮饭技巧。虽被誉为“煮饭仙人”,他仍认为自己“尚未到顶级”,将煮饭到死,虽年已古稀,他却仍有梦想,那就是用中国东北的大米煮出更多的“银饭”。

在这一决定的背后,实则蕴藏着一种朴素的感情——赎罪。就在今年1月的活动举行前,他就专门向邀请方提出,要到位于卢沟桥的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尽管在心中已有所准备,但当我看到照片中那一幕幕惨烈的过往,内心仍是感到无比的震惊与悔恨,不禁失声痛哭起来。”当时他就做出了一个决定——要为日军在华所犯下的罪孽进行赎罪。“我要到东北去,用双手煮遍东北大米,余生中要用东北大米煮出更多的银饭,如果能让东北农民因为我的米饭多挣一块钱,我就是幸福的”。因当年战争中的饥饿而学习煮饭,最后又为战争赎罪来中国传授煮饭,村嶋孟的人生走过了一个轮回。      

2016年5月25日,85岁的村嶋孟再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这次他没有任何牵挂,因为他把日本的店已经关了,而他关掉的大阪“大众食堂”常年宾客爆满,从他4月26日关店开始,在日本不知多少人为吃不到村嶋孟的银饭而惋惜。他的名字在日本可谓家喻户晓,他被认为是日本稻米文化与料理传统的捍卫者,成为日本“匠人精神”的代表,可谓“国宝级”大师。

大道至简,如他说的“做饭的人是根本,我所做的只是最简单的饭”。 虽然村嶋孟老人坚持了50年的煮饭方法和高精尖的现代科技不怎么搭边,然而我们不但能看到他满足“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创客行为表象,而且也能从他的行为看到远比兴趣、爱好和创意更深刻的人格内涵----匠人精神:

  • 执着自己的梦想,对自己做的事情有宗教般的使命感,不计较名功利得失;
  • 知行合一,遵从内心的良知和本怀行事,同时也通过实际的行动来提升自己的认知;
  • 有独立的思考和丰富的内心,并且通过持续的实践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感受;
  •  精益求精,不断改进自己的产品,把追求完美看成是自己的需求,而非功利的权衡。        

 正所谓平常心是道,煮饭是一件日常生活中的世俗工作, 而老人的行为给这种世俗工作建构了新的意义,所以他的人格也可以成为所有有志于成为创客的人的榜样。

创客人格本质上也是一种人生修行的自我塑造,所有正当的日常生活和世俗工作,都可以被赋予神圣而超越的意义。所以不论我们从事什么样的正当的日常生活和世俗工作,只要我们出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不断加入自己的创意,并持续地通过自身的努力把创意转变为现实,那么我们也就能拥有了创客的人格。

创客人格是让你对接宇宙能量的一把心灵钥匙

有什么样的人格讲决定你感受什么样的世界、体验什么样的人生,你立志成为什么人才能成为什么人。尽管人在物质世界中生存,不能缺少重重物质条件对生命的支撑,但是最终决定你感觉活得好不好的决定性力量,都不是物质层面的东西,而是你的人格。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被互联网大数据急速增广放大的人工智能全面应用的时代, 数以万亿计的智能设备将通过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构成了一个“人工心智社会”或“数字意识世界”,这个“数字意识世界”也将会挑战我们每个人对生命意义的观念。 当人工智能成为社会关系一部分的时候,人必须学会和"数字心智"的相处,过去生产关系中存在的阶级矛盾、组织内部矛盾很有可能让位给人和“数字意识世界”之间的矛盾,这将从根本上挑战人类社会的传统伦理和价值观,我们将在未来的30年中,甚至一个世纪里都会陷入一种旷日持久的身份危机,我们都要不断扪心自问人类的意义, 这是人工智能时代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最震撼的革命性改变。我们的下一代如何在这样的社会生存,这是当下我们所有人都必须静下心了来认真思考和应对的问题,这关乎到我们每个人和我们下一代每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人生品质。

当我们对创客的认识从外在的行为和物质的创造过程提升到内在的心灵和人格的建构,那么我们投身到创客活动之中,就不仅仅是一个能把创意转化成实体作品(物质产品)的创造者,而且同时也是一个能够把创新的思想、理论、方法转化为精神产品的创造者,我们也因此能超越物质世界上技术、方法、工具的局限,而获得一种类似王阳明所提到的”整体论“的人格存在。所谓整体论,就是一种既非唯物,也非唯心,而是将认识主体(内心)和客体(外物)、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我们内心的人格世界和天地万物的外在世界视为一个存在的整体,用阳明最常用的话来表述,就是”天地万物,本吾一体“。

十八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哲学家维柯(Vico)指出,从哲学传统出发,人类完全不同于其他动物,使人类独一无二的是文化,因此,人类历史涉及的是人类自我创造的过程。文明社会确实无误是由人创造出来的,社会的各项原则都可以在人类自身心灵中发现,人类通过传承历史创造社会,塑造自己,每一种文化都关系人类的创造。人的本质上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果没有自我的价值判断力、自由的诗意想象力、自然的良知感应力和自足的学习行动力,我们将失去做人所拥有的一切所有,因此,创客人格和良知一样,它既是一种内在于人的生命能量和道德准则,又是一种超越万物的精神本体和宇宙原力,它既内在又普遍,既平凡又神圣,这是一把开启自己内心能量的钥匙,因为每个人的内心本来就具足了宇宙无边能量网络相联结的巨大生命潜力,倘若你拒绝这样做,始终把自己与他人、与天地万物视为相互分离,彼此孤立(甚至对立)的个体,那么你的生命能量就注定是微弱而有限的。

做创客不是为了别人的看法或者物质上的功利获取而去做的事情,这是我们为了让自己接通宇宙能量来努力去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过程,也是为了建构和完善自我人格的过程,当我们把努力去实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各种创意的行为,建立和自己内心高度的和谐一致,就能明白究竟什么是创客的情怀,这种情怀是我们每个人在人工智能对我们的头脑发出势不可当挑战的当下,能保持作为人与生命俱来的高贵和神圣的内心自由意志和人文情怀。

成为这样的人,你动心了吗?

如果您欣赏本文,请对靖笙赏花支持,谢谢!


参考文献

【1】高文、徐斌艳、吴刚 主编. 建构主义教育育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年2月.

【2】何克抗. 论创客教育与创新教育.教育研究.2016年第4期.

【3】王觉仁 著.神奇圣人王阳明.2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4年5月.

【4】凯文.凯利(美)著. 必然.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6年1月.

【5】人民日报对村嶋孟事迹的相关报导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南京站 nj.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