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对手分析简介
竞争对手分析工具(CompetitorAnalysis)是一个系统性地对竞争对手进行思考和分析的工具,这一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估计竞争对手对本公司的竞争性行动可能采取的战略和反应,从而有效地制定客户自己的战略方向及战略措施。
竞争对手分析详解
在进行竞争对手分析时,需要对那些现在或将来对客户的战略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竞争对手进行认真分析。这里的竞争对手通常意味着一个比现有直接竞争对手更广的一个组织群体。在很多情况下是因为客户未能正确识别将来可能出现的竞争对手,才导致了盲点出现。需要评价的竞争对手包括如下。
客户应该密切关注主要的直接竞争对手,尤其是那些与自己同速增长或比自己增长快的竞争对手,必须注意发现任何竞争优势的来源。一些竞争对手可能不是在每个细分市场都出现,而是出现在某特定的市场中。因此不同竞争对手需要进行不同深度水平的分析,对那些已经或有能力对公司的核心业务产生重要影响的竞争对手尤其要密切注意。
现有直接竞争对手可能会因打破现有市场结构而损失惨重,因此主要的竞争威胁不一定来自它们,而可能来自于新的潜在的竞争对手。新的竞争对手包括以下几种:
进人壁垒低的企业
有明显经验效应或协同性收益的企业
前向一体化或后向一体化企业
非相关产品收购者,进入将给其带来财务上的协同效应
具有潜在技术竞争优势的企业
对竞争对手的信息进行例行的、细致的、公开的收集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竞争信息的主要来源包括以下几部分:
年度报告
竞争产品的文献资料
内部报纸和杂志。这些通常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它们记载了许多详细信息,如:重大任命,员工背景,业务单位描述,理念和宗旨的陈述,新产品和服务以及重大战略行动等。
竞争对手的历史。这对了解竞争对手文化、现有战略地位的基本原理以及内部系统和政策的详细信息是有用的。
广告。从此可以了解主题,媒体选择,花费水平和特定战略的时间安排。
行业出版物。这对了解财务和战略公告、产品数据等诸如此类的信息是有用的。
公司官员的论文和演讲。这对于获得内部程序细节、组织的高级管理理念和战略意图是有用的。
销售人员的报告。虽然这些经常带有偏见性,但地区经理的信息报告提供了有关竞争对手、消费者、价格、产品、服务、质量、配送等此类的第一手资料。
顾客。来自顾客的报告可向内部积极索要获得,也可从外部市场调研专家处获得。
供应商。来自供应商的报告对于评价诸如竞争对手投资计划、行动水平和效率等是非常有用的。
专家意见。许多公司通过外部咨询来评价和改变它们的战略。对这些外部专家的了解是有用的,因为他们在解决问题时通常采用一种特定的模式。
证券经纪人报告。这些通常能从竞争对手简报中获得有用的操作性的细节。同样,行业研究也可能提供有关某一竞争对手在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有用信息。
雇佣的高级顾问。可以雇佣从竞争对手那里退休的管理人员作为自己的咨询人员,有关他们以前雇主的信息可以在要求他们在特定工作领域提供帮助时起到有效的决定性作用。
对大量收集到的竞争对手资料应建立完善的竞争对手分析数据库,以便充分、及时地使用。应当收集的数据包括以下内容:
竞争对手或潜在竞争对手的名字;
作业场所的数量和位置;
每个单位的人员数量和特征;
竞争对手组织和业务单位结构的详细情况;
产品和服务范围情况,包括相对质量和价格;
按顾客和地区细分的市场详情;
沟通策略、开支水平、时间安排、媒体选择、促销活动和广告支持等详情
销售和服务组织的详情,包括数量、组织、责任、重要客户需求的特殊程序、小组销售能力和销售人员划分方法
市场(包括重要客户需求的确认与服务)的详情,顾客忠诚度估计和市场形象;
顾客忠诚度的估计和相对市场形象
有关研发费用、设备、开发主题、特殊技能和特征的详情,及地理覆盖区域
有关作业和系统设备的详情,包括能力、规模、范围、新旧程度、利用情况、产出效率评价、资本密集度和重置政策;
重要顾客和供应商的详情;
职员数量,生产力,工资水平,奖惩政策;
在竞争对手组织内部关键人员的详情;
控制、信息和计划系统的详情。
利用这个数据库,可以分析和评价竞争对手未来的战略行动,并提出指导客户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建议。
要评价主要竞争对手的相对优势和劣势,必须对它们的战略进行分析和评价。大多数大客户都是多元化经营的,因此需要在多个层次上对竞争对手的战略进行评价:
(1)职能战略分析。竞争对手的的每一个业务的主要职能战略都必须确认和评价。
营销战略
相对自己的产品/服务策略,竞争采用了什么样的策略?
自己的产品/市场顾客细分市场的规模有多大?在服务的分市场上,每个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是怎样的?
每种产品/服务的细分市场的增长如何?细分市场上的每个竞争对手的增长是怎样的?市场细分的集中程度和趋势怎样的?
每个竞争对手的产品/服务线战略是什么?是全线战略还是独辟蹊径市场战略?
每个竞争对手对新型服务采取什么;
每个竞争对手的相对服务产品质量;怎样的?
每个竞争对手在产品/服务线上或顾客细分市场上的定价策略是什么?
每个竞争对手的相对广告促销战略是什么?
竞争对手是如何服务于每个产品细分市场的?
每个竞争对手的明显营销目标是什么?
竞争对手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如何?
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是如何适应其客户文化的?在过去,职能部门是否是关键管理人员的来源?
生产作业战略
每个竞争对手的生产/作业单位的数量、规模和位置是怎样的?
它们之间是如何比较的?每个单位生产的产品范围是怎样的?
它们的估计生产能力是多少?生产能力利用率如何?
债务人、债权人和股市上的营运资本各有多少?
每个单位有多少人?工资水平如何?相对生产力是怎样的
向客户内其它业务单位的销售有多少?接受了多少来自客户内其它业务单位的供应?
采用了什么样的激励制度/报酬制度?
什么样的服务需要外包?外包的业务在增加还是在减少?
每个竞争对手的生产是怎样适应其组织的?生产/作业单位是否是关键管理人员的来源?
每个竞争对手应变市场变化的灵活性如何?每个竞争对手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的速度有多快?
研究和开发战略
新的服务在何处开发?
预计的研发经费是多少?这是怎样比较的?又是如何变化的?
研究部门有多少人,开发部门有多少人?
每个竞争对手近期新产品引进和专利的记录如何?
每个竞争对手对革新作出反应的速度如何?做出的反应一般有哪些?
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竞争对手的增长率怎样?
是否有足够的现金可用于维持业务的发展和扩张?
现金和营运资本的管理如何?
(2)业务单位战略分析
对每个竞争对手,都需要在业务单位的水平上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以便看清在竞争对手的整体战略中每个业务适合哪一个部分。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分析业务单位的作用、它的目标、组织结构、控制和激励系统、战略地位、环境限制和机遇、领导的地位,以及业务单位的业绩表现等。
每个业务在竞争对手整体投资组合中的地位也需要分析。可能影响业务单位行为的问题有:整个集团财务目标的评价,增长能力和股东期望增长率,关键优势和劣势,变革的能力和总体组合投资的特点;战略关键决策者尤其是客户领导的价值观和期望;历史上对竞争性行为的反应;对竞争对手的信心和期望。
价值链分析法(VCA,value chain analysis)——公司之间关系的协调机制
价值链分析方法视企业为一系列的输入、转换与输出的活动序列集合,每个活动都有可能相对于最终产品产生增值行为,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地位。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和关键业务流程的优化是实现企业战略的关键。企业通过在在价值链过程中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使能作用、杠杆作用和乘数效应,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为了提升企业战略,美国战略管理学家Porter(1985)第一次提出价值链分析的方法。价值链是一种高层次的物流模式,由原材料作为投入资产开始,直至原料通过不同过程售给顾客为止,其中做出的所有价值增值活动都可作为价值链的组成部分。价值链的范畴从核心企业内部向前延伸到了供应商,向后延伸到了分销商、服务商和客户。这也形成了价值链中的作业之间、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公司和客户以及公司和供应商之间的各种关联,使价值链中作业之间、核心企业内部部门之间、核心企业与节点企业之间以及节点企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关系,进而影响价值链的业绩。因此,协调、管理和控制价值链中节点企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提高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的作业效率和绩效非常重要(Thompson, 1967)。Thompson还认为,价值链中作业之间的依赖程度越高(即它们的联系越强),就越需要协调和管理价值链中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协调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就是要在各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利用共享的有关信息,对整个价值链中相互依赖的作业进行定位、协调和优化,把生产资源的分工协作和物流过程组织成为总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供应链,使处在价值链上的各节点企业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取得最大的价值增值,从而实现“多赢”的目的。
价值链中节点企业之间关系的协调基础。公司的完整价值链是一个跨越组织边界的供应链中顾客、供应商亦即价值链中不同企业所有相关作业的一系列组合。协调价值链中节点企业之间关系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于使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能够协同运作。而如何管理和控制价值链中各公司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依赖的作业以及节点企业之间的资金往来等两类问题就成为协调节点企业之间关系的关键。管理手段与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如合并的、系列的还是互惠的关系)以及这些公司所从事作业的不确定性有关。
1.节点企业之间关系的协调手段
一般地,我们用行政命令作为主要手段协调公司内部的关系。然而,价值链中的各个公司相互独立,无法用正式权威的行政机制对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 Gulati和Singh (1998)认为,采用激励机制、标准操作程序、争端解决过程和非市场计价系统等手段对企业进行激励、监督甚至适当的命令,可以达到协调、管理和控制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关系的目的。
2.信息共享与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
要协调价值链中各节点企业的关系,就必须对价值链中企业之间的有关信息进行共享和沟通,从而使价值链中的企业全面快速了解和掌握价值链中其他联盟企业所发生的有关作业,并对这些作业从“价值”的角度重新进行串联,有效地安排作业。而协调的过程能否持续下去,取决于企业对关键资源的控制是否一直处于优势地位。这种优势地位将最终导致资金的流向。如果信息不对称,价值链中节点企业可以通过控制信息流的关键点而配置资源、安排作业,产生额外的代理成本。然而,当价值链中的节点企业之间实现相关信息的交流时,核心企业会通过协调的方法,促使价值链中各企业不断提高有关作业的效率,实现价值链的最大增值,也强化价值链中所有节点企业的竞争力(这需要核心企业对于合作企业有所承诺,如共享的信息只用于提高供应链的作业效率,而不是淘汰效率不高的伙伴企业及其作业等等)。
现实的问题在于信息协同行为可能会泄漏企业的商业机密,另外,如果信息协同所要求的某些额外投资属于专属资产,还会增加价值链中联盟企业的运营成本,这些都使得价值链中的企业有可能对于协同沟通有关信息缺乏足够的兴趣。因此实现公司间敏感信息互换的基础条件,就是在价值链中相邻节点企业之间建立相互信任。而核心企业的信誉会直接影响价值链中各联盟企业相互间的信任程度。
价值链中各企业之间所共享的信息与联盟企业之间的合作形式及其发展阶段有关。Tomkins (2001)在一定的框架下对价值链中公司之间的信息以及会计的作用进行了定位。他把与“建立诚信”有关的信息称作第一类信息,把与“掌握事项”有关的信息称作第二类信息。他认为,诚信建立在公司价值链中节点企业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核心企业可以借助于第一类信息,获取第二类信息,并在节点企业之间进行信息共享,进而掌握、协调并控制价值链中企业所发生的有关作业,管理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公司整个价值链的增值。Tomkins (2001)还认为与“掌握事项”有关的第二类信息能使企业“对协作的前景进行计划和决策”,特别能“对战略、投资和正在进行的运营做出经济评价”。因此,获取第二类信息,可以将价值链上的节点企业视为一个整体,掌握价值链中发生的相关作业,协调、管理和控制发生这些作业的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进而形成节点企业之间的协作联盟,实现成本控制,增强价值链上所有企业的竞争力。然而“掌握事项”必须以“诚信”为前提。
3.节点企业之间资金往来的管理
价值链中各联盟企业之间发生的作业种类繁多,控制作业的人差异明显(如投机型或理智型),使得节点企业之间可能发生的作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如价值链中的联盟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而购买的专属资产或通用资产不同、各企业的不确定性水平和经营环境不同,以及作业发生频率不同等特点都会直接影响节点企业资金往来的管理方法。
Williamson(1985)用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理解价值链中公司之间资金往来的管理。他认为,之所以需要管理价值链中节点企业之间的资金往来,是出于防止某联盟公司的潜在投机行为,保护价值链中其他参与合作的节点企业利益的目的。另有研究表明,企业信誉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价值链中各联盟企业相互间的信任程度,因而在治理节点企业之间关系时,可以将企业信誉作为一种重要的非正式控制机制,去影响企业之间需要正式控制的水平(Dekker, 2000;Tomkins,2001;Van der Meer Kooistra and Vosselman,2000)。一般来说,价值链中有资金往来关系的企业数量越多,需要控制的问题也越多,合作者需要受到的保护也越多。而用诚信做保证的“第一类信息”,可以增加伙伴企业的信心,相信合作者互相之间不会发生不正当的投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