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我们项目组在上海的一家制造型企业组织管理诊断。在现场调研活动中,我组织召开了一次以企业战略实施为专题的高层沟通会。在沟通会上,该公司的执行董事告诉我,公司在2002年的时候曾经制订了一个《企业发展纲要》,确定了的公司使命、价值观及愿景,并确定了财务及非财务性战略目标。他还告诉我,公司2004的财务目标是实现利润6000万、销售收入50亿;而上述财务目标实现的一个战略重点是:公司能否在2004年成功地进行市场的转型,即从原来的低端市场(国内批发市场)成功进入高端市场(国内大客户市场和国际批发市场)。
但是经过深入的调研后,我却发现该企业“所做的”和“所想的”却存在很大差距:销售经理所有的工作计划都是围绕“如何在现有的低端市场中获得更大的市场分额”而开展,他们总是不断地要求公司降价,因为低端市场的重要竞争要素是价格;研发部门也没有根据高端市场的产品需求特点来编制研发计划,用该企业执行董事的话说“他们总是做一些不切实际的学术性研究与开发”;同时生产部门的质量管理也不适应高端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因为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及生产能力没有实行有计划的提升……上述的种种现实使得公司在2004年的高端市场开发的目标似乎将要成了泡影。
公司的高层已经意识到需要通过绩效管理来帮助他们摆脱目前的困境,在2003年4月份的时候,他们自己引入了绩效考核体系。
在结束高层沟通会后,我特意调阅了该企业的《绩效考核办法》。我发现该企业对所有员工都从“德、能、勤、绩”四维度进行考核,同时为了确保考核的公开性,他们结合了360度评估的模式,考核的频率以月度为周期,在每月末经理与员工之间互相进行考评。然而,通过问卷调查我发现:几乎95%以上的员工认为公司的考核流于形式,而且大约有70%的经理及员工有明显的抵触情绪。在中基层员工访谈时,该公司物资设备部的经理告诉我们,由于公司考核指标没有量化标准,所以导致他们很难准确地评估;同时由于在指标没有量化的条件下采取互评,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碍于情面,评价的结果都是高分。他还告诉我,由于第一月考核出来的所有员工成绩都是优秀,人力资源部后来要求他们采取强迫分布,即必须要评出优秀和差的员工出来。但是他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在他和部门员工商定:大家干脆每个月轮流坐桩,这个月你是优秀、他是最差,下个月就是他是优秀、你是最差,这样就童叟无欺……
中国企业在其创建、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个有趣的管理现象引起了我的关注,那就是:众多中国企业的产生与发展都与创业者的“个人魅力”息息相关。如果你曾经留意的话,你应当发现在创业初期中国企业的老总们总是身先士卒,冲在市场第一线。他们似乎无所不能:在自己的企业里身兼数职,既是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同时还是营销总监、生产副总。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凭着自己对市场的敏锐判断力及号召力吸引了一帮能“同舟共济的兄弟”,将企业一步一步带大的。多年市场与行业的经验使得他们并不缺乏企业发展的思路与想法,很多中国企业老总对于自己的企业都有着十分明晰的定位与发展目标,但是他们却缺乏能真正将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有效落实的方法。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他们也越来越感受到“个人魅力”的局限性:市场在扩张,员工人数在增加,而战略的决策却越来越难以得到有效地贯彻、实施……
思考与练习:
在中国大多数成长型企业里,上述种种现象与问题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并影响制约着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那么,该如何解决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呢?
请各组组织讨论后,委派代表阐述本组解决方案。
讨论与形成方案时间15分钟,代表发言时间5分钟。
特别说明:
⑴摘自实战红色管理创始人孙军正老师培训课堂经典案例。孙老师根据多年的管理及培训经验,将红色精神与西方管理巧妙结合,将理论性、实践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讲解深入浅出,演绎通俗易懂。
⑵邀请孙军正老师授课或代理孙老师课程者可直接联系他的助理(登陆:“中华讲师网”,打开“联系方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