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呼唤教育回归良性和本真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然而,教育返璞归真的路在何方?还有多长?答案似乎还很模糊。
纵观我国教育现状,素质教育实施了数十年,我们的教育依然徘徊在填鸭式、灌输式、疲劳战、题海战术、强迫记忆的老路上,以教师唱主角的课堂操作模式还在尽出风头,耀眼夺目。尽管国家曾多次严令减轻学生负担,可是学生的书包不轻反重,桌面上的书山不低反高。从早到晚,时间就像案板上的鱼肉,被分割成细的不能再分的小瓣,一环紧扣一环,一波紧似一波,教师像牧人,跟在“羊群”的屁股后面吆三喝四,一个刚前脚出门,另一个立马精彩登场,学生根本没有喘息的时间和空间。然而,如此精雕细琢的结果如何呢?在世界奥赛比拼中,我们的学生屡屡夺金拿银,远远高出西方发达国家,可是除了文学上的莫言,至今还没有出现第二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们的学生对基础知识记忆扎实,笔试能力很强,计算能力世界第一,却出不了世界级的顶尖大师,少有原发性的科技创新。在2012年世界科技创新实力总评中,美国100分,日本72分,德国54分,俄国25分,中国仅得了20分。而由此带来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逃学、厌学、弃学现象却屡见不鲜。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有78.2%的老师感到心理压力大,苦闷彷徨,一头雾水,不知如何施教。这样的教育机制,学生是受害者,老师也是受害者。
中国人的智商并不低,人种也不差。那么,何以就造成了如今的教育困局呢?答曰:“凭成绩论英雄、定前程”的应试教育无疑是罪魁祸首。
如同树林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校园里也没有素质完全相同的学生。学生或者喜文,或者好理,或者擅长绘画,或者爱好音乐,禀赋不同,天性各异。然而,在应试教育这尊大棒的指挥下,一座校园,一群学生,却是同样的课程,同样的时间安排,同样的任务要求,同一个目标朝向,犹如今天的黄金周,数千万人发飙狂游九寨沟,那片乐土、那座“独木桥”不堵塞、不垮塌、不哭泣才怪呢!有关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初中升学率仅为52.6%,可以想见,又有几许“英才”能升入大学?能读完研究生、博士?能成为国家建设的顶尖人才?何况,民族复兴、祖国富强不仅需要精英人才,更需要大量的普通劳动者!
固然,我们谁也无法回避如今升学难、就业难、竞争激烈的残酷现实。然而,这非但不应成为教育改革固步自封、瞻前顾后的理由和幌子,而且更应该成为教育图新求变以适应新形势的动力和强心剂。
近日,一则令人欣慰的消息从北京传出:从2016年开始,北京市中高考英语科目分值将下调50分,提高语文分值;小学三年级以前不再开设英语课程。这则消息之所以令万众瞩目而且眼放异彩,一则,它从祖国的心脏打响“头炮”,无疑具有极大的权威性,让人们看到了教育变革的曙光;二则,这项政策从教育积垢的源头问诊开刀,无疑是一种勇气和正能量;三则,预示着理性的教育回归由纸上谈兵阶段进入了实质性操作。
由此看来,教育这滩“浑水”不但可以趟,而且还大有可为。远的不说,就英语学习而言,它对于中国人无非一交际工具而已,然而,自被泊来至今,从无到有,一路高烧发飙,最后,竟然抢占了璀璨厚重的国语文化滩头,与自然基础学科——数学“三足鼎立”,平分秋色,被高高“祭祀”在教育的神坛上。忆往昔,为了咄咄逼人的英语学习,多少学子点灯熬油,靡费精力光阴;又有多少人因英语单项成绩不合格而被高等学府拒之门外!然而试问,除了极少数专业人才,英语给多少人带来了多大便益?英语教育难道不可以像音乐、美术、体育一样走艺术特长生、特招生的学习升学就业之路吗?
教育到了应该返璞归真的时候了。而且,这项事业需要各方齐动,万众聚力。像北京市一样,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是教育革新的“统帅”,需要拿出“挥泪斩马谡”的勇气和魄力。一线教师是教育变革的生力军,需要具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职业精神和探求意识。
美国文学家爱默生说过,培养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常常带领学生观看大山飞瀑、日出日落,聆听流水潺潺、鸟语虫鸣,以求陶冶学生情操;我国教育专家朱永新提出了“新教育十大行动”的思想,指出要从读书、写作、思考开始,建立书香型校园,夯实教育根基,让教学育人工作避免本末倒置,悬在空中;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圣人就提出了“因材施教”之说;当历史的巨轮滚动到今天,作为新时代的育人工作者,我们谁都没有理由让学生墨守成规、一尘不变地被动接受灌输和死记硬背,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思考、去理解,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从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独立创新精神,我们责无旁贷!
教育家李维斯有一则寓言故事:森林动物学校设有跑步、游泳、爬行等必学课程。鸭子善游,磨破脚掌才使跑步测试勉强过关,而游泳强项因时间被严重挤占而显得平平庸庸;兔子善跑,但游泳对它来说比登天还难,终于因压力太大而精神崩溃;雄鹰由于是个典型的“刁顽分子”,一开始就被老师们重点监控,虽然在飞爬比赛中第一个到达了树顶,但由于没有按照老师所教行事,因此不比看好。毕业典礼大会上,名不见经传的小泥鳅由于各项成绩都马马虎虎,而且很是懂事守成,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在大会上发言畅想,接受礼赞。
但愿这则故事能带给我们灵感!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胡适先生说:“自古成功在尝试”。只要我们肯学习、肯思考、肯研究、肯实践,再有国家层面的英明决策,我想,教育返璞归真的日子就不会遥遥无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