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孙云晓在圆桌论坛中表示,中国现在推出研学旅行,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国家行为,是关系到民族希望与民族发展力的问题,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践,也是对中国游学古老传统的继承。
青少年研学的特征第一体现出实践性与体验性,第二体现出了群体性。研学旅行不应该是个人性的过渡,应是群体性去探索,去实践,去行走,去求学的过程。在孙云晓看来,研学旅行补充了中国青少年最缺乏的社会实践。
研学旅行要靠国家多个部门联合推动才能有所发展,这其中一定会在实践过程中遭遇巨大阻力。比如,很多城市仍然没有响应,没有措施,没有落实。因为,研学旅行对应试教育构成了挑战,其中涉及到观念的变化。
孙云晓在论坛中突出强调了研学基地与研学营地的重要性。中国当前需要大量的营地支持。各方应该积极的推动营地的发展。现在,关于研学旅行的各个层面都是开始阶段,需要社会各方面给予支持。
本次论坛由中国网研学频道主办,邀请到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孙云晓,中国地质博物馆副馆长、党委副书记张亚钧,《现代教育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廖厚才,全球连续徒步距离最远的人雷殿生,鼎盛教育集团副总裁张庆元,中国网研学栏目执行主编郭毅,中国网研学栏目主编冯竹等各行各界重量级大咖共同进行讨论。对研学旅行政策、研学旅行市场、研学旅行前景、研学旅行从业者等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以下是采访实录:
我25年前写了一篇文章《夏令营中的较量》,引发了大讨论,那实际上就是日本研学旅行的一种形式,是通过草原探险的方式来磨练自己。中国现在推出研学旅行,我认为这是一种推进素质教育的国家行为,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举措,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践,也是中国古老的游学传统的传承。
为什么刚才主持人提的问题很重要?对今天的青少年有什么意义?我认为有着重大的意义。作为人的成长,特别在他的青少年时代,他的社会实践,亲身体验对他一生具有奠基的支柱性的作用,青少年是在体验中长大,在这个体验中有两大特色,青少年长大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有两大特点,第一是他的实践性,亲自体验。第二是他的群体性,不是单独去,不是像雷先生这样的孤身长旅,不是研学旅行,是个人的探险。青少年研学第一是他的实践性,体验性,第二是群体性。研学旅行他最鲜明地体现出了这一过程,实践性、群体性。研学旅行不是个人性的过渡,甚至都不是小范围的过渡,他是青少年团队去探索,去实践,去行走,去求学的这么一种过程。
这么一种过程对今天的教育是很大的突破,我们大家知道,今天青少年缺什么?今天的青少年最缺少的就是社会实践,去用行走的方式,社会考察的方式探究这个世界。青少年极为缺乏的,是成为他成长中的软肋。这是跟全世界脱节的一个方面,日本是1958年列入国民教育体系,列入国家教育体系,成为必修课,普及率96%以上,是制度化的,几乎每个人,也做不到100%。
美国有一位教授的理论,人的成功发展有三个方面的智力,第一是学习和智商,分析型智力。第二,实践性智力。第三,创造性智力。我特别支持我们国家多个部门联合推动研学旅行的活动,但是我昨天在朋友圈里我也发了感慨,这一定会遇到强大的阻力,而且现在全国很明显,很多城市没有响应,没有措施,而且有的直辖市没有去落实。因为这是对应试教育的一次重大挑战,这是非常大的事件。同时我觉得这个事件,需要一种全民思想启蒙的过程,重新认识我们孩子的成长。他需要的要素,是革命性的,不亚于语数外,是一个观念的改变。而且这里面还涉及到很大的问题,大家一说这个事情马上就想到安全问题,一说安全问题大家都受不了,像日本法律,一个是出台法律,一个是安全措施做的惊人的细致。武汉连续22年夏令营,实际上就带有研学性质,22年,每年一万人以上,没有一起事故发生。这已经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了,最近研学旅行开展的特别好的城市,西安做得比较好,我觉得今天中国网开这个会非常好,因为研学旅行需要强大的支撑,支撑是什么概念呢?很多的场馆都参与进来,在日本甚至交通系统也给予支持,旅行部门,中青旅很支持,交通部门提供火车票,机票有优惠的,都提供支持。
还有一个,我们还要关注重大的方面,就是营地。中国需要大量营地的支持,研学旅行一般不会住高级宾馆的,不适合,需要住营地,而且是教育部推动,接待500人以上的营地,中国需要很多。我觉得这个论坛应该是起到一种推动的作用,但是这个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开始,需要社会各方面来给予支持,说到底他关系到我们一代人能不能够健康的发展,民族兴旺的问题,有没有强大的发展能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