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杆管理的起源及发展 标杆管理的发展,迄今为止,共经历了以下六个阶段: 理论准备阶段:20世纪初,泰勒在其科学管理理论中提出标准化和制度化管理,成为标杆管理的理论基础。 产品比较复制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企业发现日本企业的产品品质、性能、成本均优于自己,于是开展以产品比较为核心的对标活动。 工艺流程的标杆学习阶段:施乐公司于1976年为应付日本的竞争开始对标,并于1979年正式提出benchmark的概念,被认为是标杆管理的起源。该阶段,施乐公司把眼光从简单的产品模仿上升到以学习日本企业的工艺流程为主,一举改变市场地位下滑的颓势,重新夺回市场领导者地位。 标杆管理的最佳实践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企业认识到简单的模仿和学习只能使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使企业陷入同质化竞争的陷井。为此,他们开始通过跨行业学习,寻求突破之道。其中以美孚石油为代表,他们成立了速度、微笑和安抚三个小组,分别以潘斯克(F1加油服务机构)、丽嘉-卡尔顿酒店(全美最温馨的酒店)、"家庭仓库"公司(全美公认的回头客大王)为标杆,学习他们的理念和方法,方案实施后,年收入提升10%(60多亿)。 全球战略性标杆管理阶段:即在全球层面、全方位地开展对标。1984年里根总统设立美国国家质量奖和1992年欧洲质量奖的设立对于标杆管理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导入标杆管理,在公司运作的不同环节开展对标工作,而且对标对象不再仅仅局限于国内,而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佳实践。与此同时,美国、欧洲、日本、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家建立了政府性质或准政府性质的标杆管理专门机构,来组织协调标杆管理工作,全方位的开展对标工作。 全面标杆管理阶段:21世纪初,大多组织不再满足于仅以项目的形式来推行标杆管理,而是希望将标杆管理融入到组织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通过全面标杆管理,快速寻求突破,持续提升组织绩效与竞争力。2004年,美国标杆管理专家詹姆斯·哈里顿提出全面标杆管理概念,企业逐步从零散的开展对标项目到全面开展对标活动时代。2008年,国内标杆管理专家杨天河结合国内组织现状研发了一套可以促进组织“快速突破、持续提升”的全面标杆管理模式,该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组织导入。 本文由标杆管理专家杨天河先生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中国标杆管理研究中心,www.bmrcc.org ),谢谢!欢迎与作者交流探讨标杆管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