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于丹讲师,于丹联系方式,于丹培训师-【讲师网】
52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于丹:人间有味是清欢
2016-01-20 8885
对象
全体员工
目的
国学
内容

1月6日,著名文化学者于丹携新书《人间有味是清欢》在北京言几又书店与广大媒体见面。这是于丹暌违三年后,对于人生、文化、社会、生活的再度思考。

  于丹表示,如果说“人间有味是清欢”是千年前的苏东坡在经历人生几度起伏之后的体悟,多少带有些消极避世的况味,那么,自己以此来作为新作的书名,同样也是在记录自己一路走来所体味到的生命真意。不同的是,她所体味的“清欢”则是一种遵循本心、回归清朗的人生态度。因此,她在书中写道:“人间有味是清欢,所有含蓄婉转、深沉内敛的事物,都只是为了更好地沉淀,洗尽铅华。如果有一天,当你踏遍岁月千山万水,尝遍世情风霜百味,依旧可以回到最初的明朗、清白,则为真正的朴素,真正的清欢。”

  相较于以往作品多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对生命的意义,在新作《人间有味是清欢》中,于丹紧密联系个人成长经历,从生命、成长、幸福、闲情、行走、流年六个部分与读者分享自己的人生,一本书、一杯茶、一碗牛肉面、一座城、一个节日……在她的笔下都被赋予了生命,故事鲜活温馨又富有哲理。

  1

  人到中年,才知道清欢的味道是什么

  记者: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下这本书是如何写就的。

  于丹:“人间有味是清欢”,是苏东坡的一首词《浣溪沙》里面最末的一句,是他在被贬黄州之后,第四年迁到汝州的时候写的。只有人到中年,才知道清欢的味道是什么。繁华过尽之后,你才知道人世间会有很多的跌宕起伏,会有很多事情并不尽如人意。但是老子《道德经》里面说得好,“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人呢,要把这种“无事”也当做一种事情去过,然后人以无为而达到无所不为,人间至淡的味道,你才能回味出它的真味、隽永,这是一种生命的成长。

  《人间有味是清欢》写的都是拉拉杂杂很琐碎的心得、感受,特别淡的故事。人终究是要过自己的日子的。比如我一开篇写台湾的王先生,我在奥克兰认识的大商人,他们夫妇俩为了在家里给我做一碗地道的牛肉面,提前三天飞回台湾。这碗牛肉面他们没有用任何帮忙的人。回去夜里就开始炒配的酸菜,要用冰糖腌起来,提前两天买牛骨,炖骨髓汤,要把汤吊得浓浓的。提前一天去买牛的板筋,要把筋炖得烂烂的。然后当天开始炖牛肉。我去了先生给我调咖啡的时候,太太才开始下面。折腾了三天,不过为了一碗牛肉面。其实这是我今天蛮怀念的那种生活方式。

  我是北京长大的孩子,我是在我姥姥家的大院里面长大的,所以我小的时候过的日子,充满了老北京朴素的人情在手工中传递的温暖。比如我姥姥包点粽子,我跟表妹就要给别人家送,煮盘饺子,那个时候觉得一盘饺子自己家里吃,这是吃独食,是不地道的,没人监督你,也不可能自个家吃第一盘饺子,肯定给别人送去。别人家哪怕给你抓把花生、瓜子你也都会端回来。这么多年,城市化的进程让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但是人跟人的关系,有的时候因为匆忙就会冷落、疏远了。我常常想起小的时候这种温暖的记忆,在今天看起来这就是人间的清欢。

  我记得那个台湾王老板说:我们生命中大部分时光过去了我们就不再想得起来了,我今天之所以做了这样一碗牛肉面,就是让你记得,今天你坐在我家的阳台上看夕阳,看夕阳怎么一点一点暗下去。而那个牛肉的香气,刚刚切的水果的香气都缭绕在你的身边,那种色彩、那种温度、那种气息、那个时刻,这是镌刻在你生命里的。

  那个时候我就觉得,我们都去追求轰轰烈烈的成功吗?我们都去追求一个颁奖的时刻,一个掌声雷动的时刻吗?那些东西太稀罕了。我们能够记住的时刻,大概就是人间的清欢。但是这点清欢能不能跟生命结缘,你自己是不是能把生活“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把那点小小的味道调出来。

  这本书的结束用的是我跟星云大师的一个对话。我第一次去佛光山的时候就是这样,星云大师请我吃饭,上来第一道是白瓷罐里面浓浓的菌子汤,怎么会有这么香的汤呢?星云大师淡淡地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我们出家人既不煎炒烹炸,也没有浓油赤酱,无非就是几种菌子而已。我说不可能啊,菌子怎么可能这么香啊?他说我们出家人有的是时光,用时光把食材本身的味道调出来就是如此。别看这四五种菌子,从昨天晚上就要吊这个汤,要隔多久,快在融化的时候再放一种,这样一直到临出锅前,炒一把白芝麻,把它研碎了,再把它汤的香气一下调出来,这里绝没有味精,也没有浓油赤酱。那个时刻我突然特别感动。现在这个快餐时代,我的学生很多都是20几岁,30出头,就是蛮拼的年纪,都是要吃快餐的,手里抓着快餐,一律都是炸过的,都是撒辣椒的,我们的味蕾为什么会很粗呢?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的日子过得太快了,太忙了,太赶了。我想,在忙碌的日子里,我们怎样还能感受到人间的清欢,所以我愿意把我经历一路的小故事都记下来,这里面没有什么大道理,无非是用故事跟大家分享。

  2

  能够活得真诚就足够好

  记者:这本书记录了您生活中的感动,也有人认为还是属于心灵鸡汤的范畴,您自己怎样认为?您觉得这本书想带给读者什么?

  于丹:我只是记下来生活的点点滴滴,和一些内心的感受,就想拿出来跟大家说说而已。这不是一定要让大家接受什么,就好像我们现在朋友圈里经常发歌,我发的一首歌可能是我特别喜欢的,你不喜欢,你可能听了30秒,不喜欢就可以关上,不用再听完了。如果非常喜欢,你可能收藏下来,自己又重新调出来听。今天就是产品这么丰富的时代,起码我自己对于自己的作品不抱任何期待,就是我一定要传递什么,你一定要喜欢它吗?刻意地取悦也是一种功利,对我来讲,能够活得真诚就足够好了。

  记者:2015年您有什么具体的计划?还是很忙碌到各地演讲,开各种讲座吗?这种忙碌的状态跟清欢冲突吗?您追求的清欢是不是难度更大一些?

  于丹:2015年,新常态就是要告诉大家我是北师大一个教书的,你们如果去听我的课,一定会在本科生的课堂上看得见我。再有就是我还有一个家,家里面我老妈快90了,身体挺好。我孩子10岁了,小学的高年级其实功课也很吃劲。这个时候我陪他们是最重要的事。

  我的时间还是紧张的,因为有一些会议,有一些讲座是必须要去的,是推不开的。所以我有的时候真的早上起大早赶飞机、赶高铁就去,下午讲完当天就要赶回去,这个过程里面确实有忙碌,而且这里面有一些是你不得已的。但是,忙碌跟清欢一定是冲突的吗?也不是。我很多时候出去坐高铁,坐高铁的时候我就要带着咖啡,带着茶,带着书,带着日记本,带着音乐,往那儿一坐,一直到下车之前,我该写可以写,该听可以听,该看可以看,就是这一段旅程,看看窗外你就知道世界有多大,看看书里,你就知道人性有多深,很大的世界和很深的人性,交相辉映。

  一天一个朋友突然发给我谷村新司的歌曲《星》,听着这首歌,你就会觉得,在那种辽阔的原野上,星光灿烂,伴我独行,那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时候这么行走。但是今天大千世界你难道不是这样的行走吗?所以老歌入心的时候,陪你一段旅程,也许就是在音符之间清欢油然而生。虽然你下了车就得忙,但是忙完了上了车,清欢还是会回来的。

  3

  谁不进入新媒体时代,谁就意味着被淘汰

  记者:现在很多专业作家进入了大学做教授,您怎么看这样的现象?他能给学生什么样的营养?对学生有什么样的好处?

  于丹:作家进大学当教授,我想说北师大有特别骄傲的一位作家,莫言

  我是觉得,一方面能够把书写得很好的人,一定是因为他的生命足够辽阔,然后他有某种表达。所以他带给学生的首先一定不是表达的技巧,而是他生命的宽度。当我们人人都在说养生、看生命长度多久的时候,有一些真正的作家,他们给出的是生命的宽度,是另外一个维度和想象。这些人带着宽度回来,对学生一定有益。

  第二,不是说有名作家教,学生就一定出更多的名作家。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面曾经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为强以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弟子。”所以大作家带徒弟,手把手教也不一定能够教得出来作家,作家这件事情,第一,取决于他对生活的诚意和勇气。第二取决于他的悟性。第三,有了诚意、勇敢,有了悟性,他还真的有一种文字的缘分,有的孩子真有文字的缘分,文字他的手里是有质地的。几条都遇在一起才是好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遇到好作家,可能会给他一个生命的点化,这不是决定性的。但更多作家进入大学,无论如何对大学生是个好事。

  记者:最近文化界很热闹,既有网络作家的火爆,也有于正和琼瑶之间侵权的纠纷,这肯定不是一种清欢的味道,想问您一下,结合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新常态的概念,文化界的新常态会是怎样呢?是这样热热闹闹的?还是会进入清欢的状态?

  于丹:这是一个好问题,你看文学史上有一句话,叫做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我自己的成长也是这样,从小被限制着说只能喝水的孩子,长大以后首先喜欢的一定是浓郁的味道,刚刚放开能喝可乐,能喝咖啡的时候觉得这是最有趣的。再往前走你才会喜欢清茶,才会重归于平淡。所以中国的文艺界,因为我们过去经历过万马齐喑,经历过“文革”后期的噤若寒蝉,那种一言堂,没有任何人敢出来说话,然后到了网络的表达时代,人人皆有话语权的时候,突然从清水遇见咖啡,你一定会沉浸于浓郁的味道,那个时候清茶不足以满足你所有的好奇心。所以我觉得今天的网络上有这样那样的表达,有这样那样的官司,有人愤怒,也有人是攻击,也有人委屈,所有的这一切其实就是放开的滋味,对于一个泱泱大国,对于一个盛世的时代来讲,能够有越多元的声音去自主表达,那它就是一个真正的盛世气象。如果不经历绚烂至极,我们谁会甘心归于平淡。所以我知道新常态在未来一定使中国人变得更加心平气和,更加愿意从心底的善意去揣度别人。从社会的状态到文化的状态,我们都会经历过这么一番热闹,也许现在的热闹还不到过去的时候,绚烂时且自绚烂,到平淡的时候,自然会有清欢。

  记者:您是一个教传播学的老师,您会在课堂上讲一些关于媒体的流变吗?包括现在方兴未艾的新媒体。您对新媒体有什么样的观察和理解?

  于丹:新媒体在我看来,它不仅仅是一种记录的工具,是一种载体,它本身其实就是革命性的思维。就是我们不是用新媒体作为工作的方式,而是以新媒体进行生活。现在,谁不刷屏看朋友圈,谁每天不用新媒体跟大家交流啊?在传统的媒体里,我们人人都是新闻的接受者,是话语的跟从者,但是在新媒体里,我们人人都是新闻的发布者,我们人人也都是话语的引领者。所以新媒体是什么呢?其实它是给了一个公民自主权力某种意义上的最大的释放。我是一直喜欢在媒体中看到时间轴上的流变和空间轴上的链接,就是在世界各国还有什么同类事件的链接,这一切在新媒体的时代特别容易实现。新媒体是一种革命,我们现在不是自己接受不接受新媒体,而是谁不进入新媒体的时代,谁就意味着被淘汰。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南京站 nj.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4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